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生态环境部:碳价主要由配额供需决定

摆账网资讯播报:三季度资金面无忧 政策利率暂难下调

2021年的第一次降准于15日实施。专家提醒,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未变,“不搞大水漫灌”态度坚决,降准是“呵护”不是“溺爱”。

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关于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敏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好了。根据国务院7日常务会议决定,全国碳市场将于今年7月启动。

针对全国碳市场如何形成碳价的问题,赵英敏透露,碳价主要由配额的供需决定。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生态环境部考虑完善配额分配办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格。

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

赵英敏介绍,2011年10月,我国在京、津、沪、渝、粤、鄂、深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有效推动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探索了制度,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1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号文发布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赵英敏表示,生态环境部稳步制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明确发电行业是第一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只进行配额现货交易,与我国正在实施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对接。将采用基准法向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发放首批配额。

赵英敏表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面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稳定有效运行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赵英敏透露,生态环境部多年来组织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因此,这些高排放行业具有坚实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基础。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一审批一发布的原则,加快修订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核算和报告标准,研究制定不同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进一步扩大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后的覆盖面。

碳价高低是市场信号

赵英敏表示,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碳减排资源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促进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本流动。

“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由配额的供需决定。从宏观和长期来看,碳价格是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和趋势决定的。”赵英敏认为,过高和过低的碳价格都不好。低碳价格会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过高的碳价也会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合理的碳价格不仅能显示我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实力,还能为碳减排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赵英敏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很难说碳价是多少。但根据国内7地试点运行情况,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在40元左右。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期待逐渐上升。企业尤其是配额短缺的企业,关键是要从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角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格水平是一个市场信号。如果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将会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赵英敏表示,碳价格是由各自的市场机制决定的,碳价格相互之间基本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市场或国家之间的碳市场联系是复杂的。当碳市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时,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政策、标准和技术。

赵英敏表示,生态环境部在充分借鉴碳市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一定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系统设计与试点市场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全国碳市场建设后,工作重心转移,确保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有效运行。

赵英市民进一步指出,地方碳市场应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目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碳市场交易,避免了一家企业同时参与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情况。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生态环境部将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